汽车研发常用专业术语大全

2025-05-29 11:34:38·  来源:汽车制造网
 

7前舱头部空间


从前R点至顶衬的距离。沿着在Y平面内并与X基准平面成8°后倾角的直线测量。

代码为H95。

图片


8前坐垫深度


前R点至未变形的前座垫前边缘的水平距离。

代码为L10。


9制动踏板与转向盘之间的距离


处于自由状态时制动踏板的中心和转向盘周缘最低点在Y基准平面上的投影之间的距离。(注:如转向盘是可调的,则在中间位置测量。)

代码为L13。


10转向盘倾角


转向盘周缘的上表面与垂线之间的角。(注:如转向盘的倾角和(或)轴向可调,则列出极端位置的数值,用一破折号分开,第一个数值为最小值。)

代码为L25。


11前靠背角


通过前R点的躯干线与通过前R点X平面之间的角。

代码为L40。


12制动踏板与加速踏板之间的高度差


垂直于Y基准平面,平行于线段AB(定义见标准GB/T17346),分别位于自由位置的制动踏板面和加速踏板面中心上的两平面之间的距离。

代码为L52。


13前R点至前踵点的水平距离


从前R点至通过前踵点的X平面的距离。

代码为L53。


14前R点至加速踏板的水平距离


从前R点至通过加速踏板点的X平面的距离。

代码为L61。


15前R点至转向盘中心的水平距离


从前R点至通过位于转向盘周缘上表面的转向盘中心的X平面的距离。(注:如转向盘的倾角和(或)轴向可调,则列出极端位置的数值,用一破折号分开,第一个数值为最小值。)

代码为L63。


16前舱肩部空间


内饰表面之间最小的距离。在通过前R点的X平面内,在该R点之上254与带线之间区域内测量。(注:如在这个区域内有扶手干涉,则忽略不计。)

代码为W3。


17前舱臀部空间


内饰表面之间最小的距离。在通过前R的X平面内并在位于R点之下25mm和R点之上75mm以及R点前后75mm的范围内测量。

代码为W5。


18转向盘中心相对于Y基准平面的位置


在位于转向盘周缘的上表面的转向盘中心至Y基准平面的距离。

代码为W7。


19前坐垫宽度


在触及未变形的前座垫两侧最外点处的两Y平面之间的距离。

代码为W16。


20前舱肘部空间


内饰表面之间最小的距离。在通过前R点之上180mm处测量。(注:内饰表面与扶手之间的半径可忽略不计。)

代码为W31。


21侧窗玻璃曲率半径


侧窗的曲率半径,该尺寸在通过前R点的X平面内测量。

代码为W41。


22转向盘直径


转向盘的外径。(注:如转向盘不是圆的,则列出极端尺寸,用一破折号分开,第一个数值为最小值。)

代码为D9。


23后R点至后踵点的垂直距离


从后R点至通过后踵点B的Z平面的距离。

代码为H31。


24后顶衬至顶盖板的厚度


车顶盖内表面与衬里之间的距离。在通过后R点并与通过后R点的X基准平面成8°后倾角的平面相交处,垂直于车顶金属薄板测量。

代码为H38。


25后舱头部空间


后R点至顶衬的距离。沿着过后R点的Y平面与过后R点的X基准平面成8°后倾角的直线上测量。

代码为H96。


26后坐垫深度


后R点至未变形的后座垫前边缘的水平距离。

代码为L12。


27后靠背角


通过后R点的躯干线与通过后R点的X平面之间的角。

代码为L41。


28腿上空间


后R点与加载的前座椅后靠背之间的最小距离。在通过后R点的Y平面内并在该点之上250mm处测量。

代码为L49。


29前后R点之间的距离


前座椅R点与第二排座椅R点之间的水平距离。(注:1、如左右座椅尺寸数值不同,则同时列出两个数值,用一破折号分开,第一个数值对应于左座位。2、如R点布置不对称,则以驾驶员座位的R点作为基准点。)

代码为L50。


30后R点至后踵点的水平距离


后R点至通过后踵点的X平面的距离。

代码为L64。


31后舱肩部空间


内饰表面之间的最小距离。在通过后R点X平面内并在该R点之上254mm和406mm区域内测量。(注:如在此区域内有扶手干涉,则忽略不计。)

代码为W4。


32后舱臀部空间


内饰表面之间的最小距离。在通过后R点X平面内并在位于R点之下25mm和R点之上75mm及R点前后75mm的范围内测量。

代码为W6。


33后舱肘部空间


内饰表面之间的最小距离。在通过后R点的X平面内并紧接扶手之上测量,或者,如未安装扶手时,则在R点之上180mm处测量。

代码为W32。

汽车研发过程中,有大量的专业术语,每个术语都有其特殊的含义,且不同的主机厂还有不同的叫法!



八、标准与认证


1、法规预测报告完成

根据项目质量要求,确定法规执行的范围和内容。

2、标准化分析报告确定

各个专业根据整车开发质量目标,对本专业执行的标准进行分析确认(是否包括专利检索)。

3、法规适应性分析报告完成

按产品设计质量目标和车型配置,归纳梳理相关的法规要求。

4、工装样车法规主观检查

5、认证申报开始

为认证申报准备好材料。

6、认证申报结束,2D图标准化签审完成

完成2D图的标准审核工作。

7、法规目标实施总结

法规目标实施过程问题和经验的归纳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