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特汽车首席执行官吉姆·法利(Jim Farley)近日在多个公开场合表达了对中国电动汽车产业的高度关注。在一场媒体访谈中,法利直言,目前全球约70%的电动车产自中国,中国在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中占绝对主导地位。他特别提到比亚迪不仅在产量上超过特斯拉,更在全球多个市场实现了强势出口,其对日本、韩国等传统汽车出口大国形成了明显的领先。
令法利印象最深刻的是中国汽车企业在新车型研发速度上的优势。他表示,中国车企推出一款新车型所需时间大约只有传统汽车制造商的一半,这种高效的开发流程让他感到震惊。他认为,这是中国车企通过数字化研发平台、柔性制造体系和本土供应链整合能力协同推进的成果。这种速度上的突破,不仅提高了新产品的上市效率,也改变了整车研发的国际节奏。
值得一提的是,法利对中国在动力电池领域的评价也十分突出。早在今年2月,他就指出,中国在动力电池方面的技术积累已经领先美国近十年。他坦言,福特若希望缩小与中国企业之间的差距,必须掌握与电池相关的关键知识产权。在这方面,福特已宣布与中国宁德时代合作,在美国本土建磷酸铁锂(LFP)电池工厂。法利特别提到,LFP电池最初由美国科学家研发,并由A123 Systems进行商业化,但随着A123的破产,其技术资产最终由中国公司收购,中国由此掌握了全球超过80%的锂离子电池制造能力。
根据外媒报道,中国电池制造商正在不断推进新一代快充和换电技术。例如,比亚迪和宁德时代已推出功率高达1000千瓦的超快充解决方案,能够在短短五分钟内为车辆补能400公里,效率远超欧美现有的快充平台。同时,宁德时代的换电技术也进入规模化阶段,实现3分钟内完成电池更换,为电动出行提供了极高的便利性。
在智能化方面,中国品牌也不断突破边界。比亚迪等车企则开始在量产车中引入车载影院、座椅按摩、车内小厨房等功能,向消费者提供更具科技感和生活化的出行体验。这些技术层面的突破使中国品牌在东南亚、中东、欧洲等新兴市场迅速拓展,其竞争力正逐渐从成本优势转向技术优势。
据央视财经等媒体报道,今年4月,比亚迪在欧洲市场的月销量首次超过特斯拉,成为该地区电动车市场的销量冠军。对此,法利在内部高层会议上重申,全球市场格局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福特必须打破旧有路径依赖,主动寻求技术突破与合作机会。
为了应对这一变化,福特已在北美市场加速本土化电池布局,并试图通过与宁德时代合作,引入更成熟的LFP工艺和成本控制模式。这被外界视为福特在新能源转型中迈出的关键一步。法利还指出,传统车企必须在品牌、软件定义车辆能力和供应链体系等方面同步发力,才能在下一轮全球竞争中保持立足之地。
从法利的一系列言论可以看出,中国电动车行业在技术创新、生产效率、用户体验和国际化扩展方面的综合能力,已逐步改写全球汽车产业的力量版图。
来源:汽车制造网